维尔瓦第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简单的双钢琴音乐曲吗?“四季”钢琴曲就不是由小小威尼斯岛上的孤儿院的修女在一台1722年建造的琴键上弹奏出来的,而是两架现代平台大钢琴的杰作。
直到最近不久,这一系列的音乐表现的都是简单的音乐生活。在音乐生活的每个角落,他们几乎随处可见——只古典曲除外!对音乐转录本所持的较真态度和偏见是现代才形成的思想。用鉴赏家及评论家的眼光看,它只是古代文化,并不具备逼真音乐艺术的特点。
李斯特(1811-1886,凶牙利钢琴家、作曲家)、Busoni (1866~1924,意大利作曲家、钢琴家)也转录过巴赫。阿诺尔·勋伯格、韦伯恩和斯特拉文斯基也有过类似动作。就连巴赫自己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改编者,他最喜欢改编维瓦尔第的音乐。如同艾美达·布拉德一样,巴赫改编的维尔瓦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键盘音乐。
然而,巴赫从未改编过“四季”。而在那个时候,以至当今,四季都是作曲家最负盛名和最受欢迎的曲作。不过,他不一定得这样做,因为从18世纪三十年代起,“四季”已经不知道被转录过多少遍。吉恩·雅克·卢梭也曾于1755年专门为此举行过主题为“白桃花心木”的笛子独奏音乐专场会。同时,在众多转录过的音乐形式当中,它也被改编转录成法国的小风笛,小风琴以及大型合唱。
18世 纪,当钢琴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音乐场面上的主角时,“四季”便迅速成为音乐改编和转录的焦点。几乎在每一场重要的管弦音乐会、歌剧作品和合唱曲中以键盘音 乐的形式被演奏——对于不明道理或是古玩癖来说,他们对此的理解不外乎就是一架钢琴,两只手;四只手或两架钢琴。而钢琴,代替管弦乐,成为传输古典或浪漫 音乐文化的主要方式,最终,音乐还是以巴洛克风格示众。
什么又是巴洛克音乐中的实质呢?
从很多方面来看,巴洛克音乐听起来更接近爵士,而不是其后发展起来的古典或浪漫音乐。它是由一组节奏乐器弹奏的,基本乐器是键盘合成器和贝司。它的数字低音部份和节奏乐器有着强劲的、稳定的节奏音轨,能够补充基本弦乐的不足或带来变化。
协奏曲一组总共有十二首,而作为最初四首协奏曲中的维瓦尔第的《小提琴协奏曲》,已经于1730年左右早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发表了。当时是以-《维瓦尔第:和谐与创意的试验》为总标题而发表的,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“科技与幻想之间的交感”或“形式与内容的较量”。这 套十二首的协奏曲系献给一位波希米亚贵族-穆尔辛伯爵的,管弦乐曲也是明显为他而作的。维瓦尔第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小有盛名了,当时已经不只在威尼斯圣 母怜子孤儿院和音乐学校里工作。他的协奏曲在意大利、德国、法国和英国大受欢迎,颇具影响力。除此之外,在他逝世后,特别是“四季”陆续被翻新、转录改 编,一直持续到本世纪末。即使是在浪漫主义时期,“威尼斯的‘红色牧师’”成为巴洛克音乐复兴时斯的优秀音乐。所以,十八世纪再也没有比“四季”更受青睐 的了。
相 关转录的事情,我们已经提过了。另外一个涉及到的理念就是“模防自然”。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本身就是十八世纪早期发展的产物,所以该理念所包含的所指就 是人类自身在不断追求文明化的进程中,已经离自然的初始状态脱离了太远。吉恩·雅客·卢梭自身也是音乐家兼作曲家(我们知道,“白桃花心木”就是经过他转 录的)。他是这些音乐思想的代表者,并为著名的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文章,使得这些思想在整个欧洲普及开来。卢梭反对“纯”音乐,并提议好的音乐总是在模仿自 然,包括一个人的感情和心境,雷声和鸟鸣。他认为法国音乐太显肤浅和太注重礼仪,而意大利音乐相对更加朴实自然,在情感梳理和布景制作方面更胜一筹。
维 瓦尔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来讲都是对卢梭理论的完美的真实再现。尽管保留了巴洛克音乐的特点,但在质地方面更为简单,也不那么对位式的,朝着洛可可式和古典 的方向走去。它利用最直接的方式来激发人的心绪和带给人更多的心灵画面——即“模仿”,启蒙时期美学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。
维 瓦尔第更中意他的十四行诗小提琴协奏曲,诗是由他的一个很亲密的合作者写的。这些诗断开成特殊音乐段落,准确地叙述了维瓦尔第所要表达的东西。这首十四行 诗的新译稿会在下面展示,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应该被人所知,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布拉德在他的转录中提到过,还有一些原因是因为总有把奇异的古意大利语转录 或翻译错误的版本出现,同时也因为纯粹的不富内含的文字表达,即音乐表达的无信仰思想与传统的模式格格不入,甚至有对巴洛克音乐的不正确的诠释。
標題 創建日期